国企做供应链金融,都有哪些难点?如何破局?

2025-08-26 10:27:44   内容来源:未知来源

一、产业场景难落地:供应链金融不是简单的"放贷"

国企做供应链金融,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它当作传统信贷业务来做。很多国企一上来就想着怎么把钱放出去、怎么赚利差,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些金融手段到底能不能真正服务产业链?

难点表现:

对产业理解浮于表面,把钢贸、大宗等不同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做成一个模子

脱离真实交易场景,最后变成"为融资而造交易"的虚假贸易

过度依赖核心企业担保,本质上还是在做传统授信

破局方法:

先当学生再当老师:组建既懂金融又懂产业的复合型团队,比如做汽车供应链就先深入研究汽车产业的需求和特点

场景颗粒化:把"应收账款融资"这种大概念拆解成具体场景,并针对性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

设计闭环交易:融资必须对应可验证的真实订单、物流单据,确保资金跟着货走

二、数据孤岛难打通:四流合一是理想,信息碎片是现实

理想中的供应链金融要求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但国企实操中常遇到核心企业不愿开放数据、物流信息难追溯、上下游企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难点表现:

核心企业把供应链数据当商业机密,拒绝共享进销存信息

物流单证还用手写拍照,存在篡改风险

小微国企财务数据不规范,银行风控系统"看不懂"

破局方法:

以服务换数据:帮核心企业做供应链优化方案,换取部分数据权限

物联网技术加持:在仓库部署智能摄像头、电子围栏,让存货"会说话"

建立数据中间层:开发适配器对接各类ERP系统,把非标数据翻译成金融机构能理解的语言

三、利益平衡难把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国企开展供应链金融时往往陷入角色冲突——作为产业链主导者,既要维护供应链稳定,又要通过金融业务盈利,这种双重身份容易引发上下游企业的抵触。

难点表现:

强制要求使用自家金融产品,变相提高产业链成本

出现风险时简单断贷抽贷,加剧供应链波动

破局方法:

明确边界规则:金融业务独立运营,与采购决策严格隔离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比如将部分金融收益反哺为供应链技术服务

设计柔性风控:对暂时困难但基本面好的链上企业,提供贷款重组方案而非一刀切

结语

国企做供应链金融不是多开个金融牌照那么简单,关键要转变三个思维:从"资金方思维"转向"产业服务思维",从"数据占有思维"转向"数据协同思维",从"盈利导向思维"转向"生态共赢思维"。那些能沉下心把产业链"毛细血管"摸透的企业,才能真正玩转供应链金融这场进阶游戏。

作者:夏宇瓷  来源:供应链金融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