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50学术委员| 刘志勤:“三无贸易”不是“自由贸易”

2018-08-29 09:24:47   内容来源:环球网   作者:刘志勤

最近美国和欧盟,欧盟和日本前后签署了有关“无关税,无壁垒,无补贴”的协议书。有关国家也宣布这些协议意味着这些国家之间将推进他们认为的“自由贸易”,将会是未来造福世界新的贸易机制。
 
这样的“三无贸易”真的是人们所期望的“自由贸易”吗?人类追求多年的“公平公正贸易”真的就这么简单而悄然降临了吗?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所谓的“自由贸易”的概念有着不同却似是而非的认识,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所谓的“自由贸易”是一种“无障碍”贸易,“无限制”贸易。很显然,这些看法显得幼稚和简单化了,因为事情并非如此,这些所谓的“自由贸易”有着一定的前提条件和要求,并随着时间和国家不同而有所区别。
 
1.国与国之间的的生产与消费政策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很多种类的商品不能“自由交易”。特别是美国的转基因类食品,至今还收到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拒绝。许多国家对医疗和食物产品的检测手段各有不同,在“自由贸易”中需要仔细认真的鉴定甄别,才可能真正放行。例如肉蛋奶等类所以在涉及企业和商品都需要严格的鉴定和限制。日本农民和欧盟的农业产品也不能完全做到“自由贸易”,而只能是“有限自由贸易”而已。
 
欧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为欧盟内部的商品贸易相对“自由”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就如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各地区和各省市区间的商品交易会一样,能够实现“无关税,无壁垒,无补贴”的政策对接。但是这类“自由贸易”和当前美欧之间及日欧之间的“自由贸易体制”有着很大的不同。
 
2.“无壁垒”是贸易的理想境界,它比“无关税”“无补贴”更有吸引力。但是真正做到相互之间的贸易“无壁垒”并非易事。显然这将有利于美国把转基因等存在科学争议的商品推销到其它国家。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一些敏感商品的进入存有疑虑和担心,设置了不少的“壁垒”或“屏蔽”措施,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政策性”保护措施。
 
在互联网信息共享和汽车制造领域,要真正做到“无壁垒”似乎也很难实现。各国政府和国内企业的诉求存在巨大反差,也需会成为“无壁垒”的巨大障碍。
 
3.就“补贴”而言,各国政府几乎不能回避出现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如人为的“贸易战”,或“无故制裁”,“补贴”就成为不能不做的选项。许多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存在着“补贴”现象。美国政府发动的“贸易战”刚刚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对农业给予120美元的“补贴”,恰好证明“无补贴”是一个多么脆弱的承诺。
 
美国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贸易争端将催生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全球脱美”力量越来越强大。英国脱欧正在消耗着相互的资源,而时隐时现的“脱美趋势”将大幅度改变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德国,最近的担心日益增加。据某些国际机构统计,德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家,它面临的压力和考验空前,其国内存在的“脱美情绪”增长很快。我们或许可以预见:目前进展中的贸易压力,可能促成“德国崛起”。德国这一次的“崛起”和二次大战后的崛起完全不同:那是在美国庇护下的崛起,现在则是在“脱美”下的“站起”,意义非凡。
 
德国能否和欧盟一起与美国实行“无缝对接”式的贸易一体化,真的需要仔细研究。
 
当然如果世界能够同步实现“无关税,无壁垒,无补贴”的贸易关系是最理想不过的事情,但是人们也担心目前正在进行的一轮“三无”热,只是一场“短剧秀”,一旦选举战落下帷幕,相关的承诺将变为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长期讨价还价的筹码和“表演剧”。
 
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无关税,无壁垒,无补贴”都不是创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核心,因为没有“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依然是一个强大的贸易经济体对其它国家实行的新型的“贸易自由”罢了。
 
我们应当反对“贸易独裁”的横行,这既不利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所谓的“无关税,无壁垒,无补贴”的目标的实现。有的国家对其它国家的贸易制裁指手画脚,横加指责,是典型的“贸易独裁”的表现,这很不利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的合作和交流,用“和谐贸易”取代“专制贸易”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