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50特邀成员|刘云飞:行稳致远的开拓者

2018-04-09 09:37:58   内容来源:中国外汇

要使贸易金融业务行稳致远,必须坚守在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航道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升级,勇当新时代的开拓者。

贸易金融业务历来是中国银行的一面金字招牌。百年老店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仍不断迸发出创新活力。这既源于中行贸易金融业务的长期积淀,也与中行贸易金融部优秀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作为中行贸易金融条线一路成长起来的管理人才,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刘云飞深知,要使贸易金融业务行稳致远,必须坚守在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航道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升级,勇当新时代的开拓者。

 

刘云飞

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

大象起舞,稳中求进

2017年,中国银行贸易金融业务整体表现依然亮眼:中银集团国际结算业务量为3.95万亿美元,境内机构国际贸易结算量为1.29万亿美元,市场份额稳居同业首位,为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企业提供了结算服务支持;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继续领跑全球,集团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3.83万亿元,保持全球同业第一;不断增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融资规模稳步增长。

中行贸易金融业务体量巨大,要让“大象起舞”,着实不易。从2013年年底开始,中行贸易金融部经历了四年的整合与转型。将原本不在同一业务条线上的国际业务、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整合到贸易金融部,几大块业务打散再融合,将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从其血液和基因上加以整合。

如今,中行贸易金融业务涵盖了支付结算和交易类授信两大类,产品范围涵盖了本外币、境内外、表内外和线上、线下,在境内外同业中产品种类最丰富,业务范围最广泛。刘云飞认为,对于中行贸易金融业务来说,既要保持原有的外币业务优势,也要加快本币业务的发展速度。在业务整合转型的过程中,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可以互相借鉴,促进两类业务的融合和对两类客群服务的提升。

万变不离其宗。在刘云飞看来,贸易金融业务的重点始终围绕着一根主线——服务实体经济。既要保持原有业务优势,还要不断激发创新动能,开辟新的业务蓝海。

在贸易金融业务的客群中,国有大行中占比较大的一直都是国有企业,民企、中小企业的比重还有待提升。刘云飞认为,贸易金融业务主要是围绕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一系列短期结算和融资活动,尤其是制造业和民生消费等领域,与民企、中小企业存在着天然的服务基因和内在的契合点。银行要以坚定的经营理念、系统的组织管理方法和有效的风控手段,识别和规避民企、中小企业的短板,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中行贸易金融部会积极调整资产结构,严格执行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经济政策,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规模,深入推进装备制造、民生消费、医药、建筑工程等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贸易金融业务,丰富产品解决方案,扩大业务规模。

贸易金融领域未来的发展还有诸多值得关注的亮点。

首先是人民币业务。“随着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逐步接受,境内外利率、汇率要素市场相对平稳,人民币跨境使用在经历了两年的放缓后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会为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刘云飞认为。

2018年3月26日,原油期货将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刘云飞评价,这对于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原油期货人民币产品的首次出现,并首次引入境外参与者,让业内非常期待。未来,这一市场必然要经历一个慢慢培育和孵化的过程,可想象的空间和贸易金融业务可参与的空间很大。”刘云飞说。

中行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全力支持原油期货的上市。未来,中行将为交易商参与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提供包括账户管理、资金结算、保证金存管、托管及理财在内的商投行一体化综合服务方案,满足客户参与原油期货合约交易时的资金结算、清算、融资、汇兑、保值增值及风险管理各类需求。

第二个亮点是自贸区的深化发展。如今,自贸区已经形成“1+3+7”的格局。中行历来大力支持自贸区的改革试验,在绝大多数自贸区金融的首单业务中拔得头筹。未来,中行将继续助力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发展。

此外,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兴业态上,研发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不断丰富贸易金融业务产品体系,也是贸易金融业务值得开拓的亮点。

在业务发展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上,中行贸易金融部的核心是坚守贸易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防止贸易融资业务异化,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坚守合规底线,坚持以合规管理保障业务的健康发展。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贸易金融业务发展至今,基础产品和服务都已经非常成熟,业务创新更多是在思维、方式、技术、流程等方面,在国际化程度、业务整合程度和服务客户范围上进一步向纵深拓展。中行作为我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有着天然的优势,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近几年,由国际主流银行引领的交易银行理念进入国内,一些股份制银行纷纷组建交易银行部,对原有业务和组织架构加以整合。对此,业内看法不一。作为贸易金融领域的引领者,中行贸易金融部的动向更加受到业内关注。

当前,国内同业比较认可的交易银行概念是“服务于客户交易,围绕客户的各种交易过程(如商业买卖、资金往来等)而提供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方案和服务,可以协助客户整合其上下游资源,最终实现资金运作效益和效率的提升”。

在刘云飞看来,交易银行的理念值得国内贸易金融业务加以借鉴,不同体量、不同类型银行的实践探索各有其现实需要和意义。而对于当前的中行贸易金融业务,在交易银行的实践上,实质更重于形式。

“事实上,交易银行服务是围绕着企业生产、库存、销售等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的,其中无一不浸透着贸易金融服务的元素。只有主动站在客户的角度,将全链条要素有机地整合,才能以交易银行的经营思路和理念贯穿整个业务过程。”刘云飞说。

中行业务队伍的特点是精而专,然而在交易银行的理念下,一个产品经理需要同时具备结算、跨境汇兑、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多产品的知识储备和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市场有天然的敏感度,及时识别业务机会,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刘云飞认为,从交易银行的思路出发,需要进行内部整合,培养和锻炼一支全产品、全链条、全视角的产品经理队伍。这是中行贸易金融业务从队伍建设方面应对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交易银行的视角下,全球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未来发展的蓝海。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中国企业跨境采购和销售的需求快速增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贸易金融服务需要穿透至全球贸易链条中去。

刘云飞告诉记者,中行全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未来方向,一是全球化,发挥中行海内外一体化联动的优势;二是线上,加强全球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平台的建设。中行下一步将在重点海外机构投产“海外供应链融资系统”,未来还将打通境内和海外的供应链融资系统,为客户提供更佳的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三是客户群体的拓展,将服务链条从采购端的供货商延伸到销售端的经销商。

比如,中行的一家客户在欧洲地区的业务快速发展,其下游经销商的融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尽管这家中资企业的资金充足,但其欧洲经销商的资金状况限制了企业业务的开展。如何深耕当地,将服务拓展到“客户的客户”,就成为中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行沿着企业业务的拓展轨迹,利用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其经销商提供了用于采购环节的授信支持,通过这个方案,在满足该客户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要求的同时有效地扩大了其销售规模,让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快更稳。

 

大宗商品业务进阶

我国是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宗商品融资业务一向是外资银行尤其是欧资银行的天下。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的专业性强、技术壁垒高,在产品服务、授信审批、风险计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运作管理模式。

中行从2011年开始布局,在新加坡、伦敦、纽约和上海设立大宗商品业务中心。短短几年时间内,中行以第一家中资银行的身份成功地融入了这一高门槛的银行“朋友圈”,并在业内打响了名声。

2016年,伦敦中心作为主牵头行为阿曼苏丹国办理该国历史上首笔原油项下出口前融资业务,这一项目先后获得Euro Money以及TXF评出的“ 2016年度最佳贸易融资案例”;上海中心2014年独家为摩科瑞办理的预付款融资及2015年作为牵头行为托克办理的商品资产池融资,分别获得《财资》杂志所评2014年度和2015年度“最佳结构化贸易融资奖”。

短短几年内实现大幅飞跃的背后,是中行贸易金融部发挥集团多元化平台和国际化布局优势,在管理模式、产品服务和服务客群多方面进行拓展的结果。

一是组织理念的转变,推行垂直纵向化管理模式。在全球设立四个大宗商品融资区域中心,采取“专业化、集约化、区域化”的经营,拉直路线,扁平作业,有效提升业务效率及专业性,同时对区域业务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二是强化产品创新,从标准化产品向结构化服务方案转变。一方面发挥中国银行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优势,针对大宗商品行业特性,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证结算和担保等贸易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结构化产品研发,创新担保手段,以货押融资为切入点,开发集货押或仓单质押融资与商品套期保值等相结合的组合产品,帮助大宗商品企业盘活存货,并配套套期保值,缓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针对战略性大宗商品的开采和贸易环节,开发预付款融资、出口前融资、资产池融资等高端产品,并积极参与维多、嘉能可、托克等全球知名独立贸易商发行的结构化融资项目,近三年的累计业务量约90亿美元。

三是服务重点客户,树立市场品牌。海外中心与境内业务联动。一方面积极拓展境内外的行业龙头企业,海外中心与嘉能可、托克等国际大宗商品独立贸易商建立合作关系,并积极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等中资“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的业务平台,挖掘大宗商品业务需求;另一方面,深化与商品交易所的合作,支持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合约上市以及大连商品交易所推进铁矿石合约国际化,开发港交所在深圳设立的前海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针对交易所及其交易会员,提供包括账户、资金结算、融资、经纪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大宗商品业务的专业人才要求集行业分析、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控制于一身,对行业和客户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中行采取了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四个大宗商品中心建立了从前台客户和产品营销、中台风险监控到后台融资结算的完整的专业人员队伍,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刘云飞认为,行稳才能致远,大宗商品融资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对资产质量的要求比对发展速度的考量更为重要。中行大宗商品业务在保持业务健康成长的同时,重视转变风险管理理念,提升大宗商品融资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2014年至2017年,新加坡、伦敦、纽约和上海四地中心累计业务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78%,累计业务毛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89%。截至目前,四地中心的大宗商品业务未发生一笔不良记录,不良余额、不良率均为零。

“中国银行在大宗商品业务领域的专业性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相对于大宗商品业务领先的外资银行,我们还存在着差距。”刘云飞期待,未来,随着国内银行对大宗商品业务认识进一步成熟,以及国内相关政策的突破,可以有机会逐步将境外大宗商品业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借鉴到境内市场

 

以开放心态迎接未来

中行这家百年老店始终以担当社会责任为己任。贸易金融这块金字招牌之所以能够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在于对使命与责任的坚守,也在于一种“匠人精神”。

在中行贸易金融条线一路成长起来,刘云飞深感,是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和中行国际化的平台赋予了她锻炼与成长的机会。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1998年欧元诞生,从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到2008年金融危机,刘云飞作为中行的一员,站在中行国际业务最前沿,见证和经历了国际金融市场风云激荡的历史。

2002年,刘云飞和几位同事被派往印尼,为一年后的中行雅加达分行恢复营业做准备。一年的筹备时间内,她和同事从零开始,跑遍了监管机构、当地银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甚至银行支票的印刷厂,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刘云飞感慨,正是因为身处中行这一国内国际化程度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平台,才有机会真正了解一家银行前、中、后台的整个运行机制。这段亲身参与中国银行海外开拓的过程成为她最为难忘的经历。

作为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刘云飞代表中国银行业在国际交流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从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开始,中国银行作为领头雁,在各国际专业组织中不仅传递中国的声音,影响国际行业规则的制定,还致力于引入更多国内银行业专业人才参与国际交流,增加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刘云飞也将这些视为自身的责任。

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自贸区的深化改革开放,贸易新业态的蓬勃发展都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新的时代发展动能。刘云飞说,贸易金融部的团队是一支有潜力、综合能力强的队伍,培养出的人才不管到哪里都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她告诫年轻人,不要怕吃苦,要多走出去接触市场和客户,对新鲜事物抱着开放的心态,才能保持对市场的敏感,跟上大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关推荐